南京博物院美育教育的新探索:基于美的初心 善用物的载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欣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校外“第二课堂”,越来越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南京博物院(简称“南博”)的历史馆、数字馆、艺术馆等有着丰富而精美的古代艺术藏品,官方网站开放了大量高清图像资源供公众浏览和下载,现代化的展陈方式使得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可观看,而且在数字馆里很多展品还被赋予了可复制、可触摸、可创作等多种性能,带给观众优质的体验。一直以来,南博立足馆藏文物和多样化的展陈方式,不断进行博物馆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专员针对不同受众,实施系统、多元、规范的美育教育活动。“双减”政策实施后,南博积极发挥教育职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美育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打造博物馆美育大课堂,助力博物馆美育高质量发展。

亲子乐享 减忧赋能

学生为本,适合发展。在实施美育教育中,博物馆丰富的艺术藏品为美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藏品的直观性成为美感的最佳培养形式;具有强烈融入感的博物馆陈列语言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公众性特征与美育教育的特点相得益彰。南博针对青少年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将人文教育和美感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了适宜青少年发展的“人文美育”系列课程。以“敬天、正人、美学”为主线,紧扣江苏地域文明,搭建与文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少年自觉追求有意趣、有品位、有价值的美好人生。

赋能家长,引领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家长的审美素养,营造终身美育的学习环境,南博对美学感兴趣的成年观众开设了美育课堂——“艺术工坊”。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为目标,利用院藏精品文物及各类展览,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把他们带入美育的殿堂。课程类别包含油画、水彩、雕塑、篆刻、插花等,在艺术创作的同时舒缓情绪,摆脱压力和烦恼,展现真正的自我,让手与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中交融。

亲子携手,“育”见美好。美育培养青少年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童年时期的美育更是为未来的人生打下了“美”的底色。南博艺术亲子课程着眼于“美育”和“亲子”,将二者有机结合,研发的“南博艺术巡游”系列课程为创新亲子共育模式,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艺术作品、理解历史与文化内涵,引导他们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image.png

image.png

馆校共育 加深合作

开设“三点半课堂”。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和博物馆美育协同育人是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双减”后,南博在南京市天正小学、南京市二十九中学、南京市三十九中学、南京市外国语学校等多所学校开设常态化博物馆美育课程“三点半课堂”,打通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隔膜,将博物馆美育教育落实于中小学课程,拥有了课时保障。

融合多学科教学。通过与学校开展基于课程开发的多学科合作,使博物馆在熟悉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规划基础上,与学校开展更加深入的美育课程合作,分享双方的教育资源。以“美美与‘宋’”课程为例,选自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色彩明度渐变”、三年级下册“色彩纯度渐变”、四年级上册“冷色和暖色”、四年级下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对比的艺术”以及苏教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沙子与黏土”。借助南博馆藏白釉黑花瓷镜盒、定窑白釉大碗和兔毫建盏,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色彩语言在宋代瓷器上的使用,延伸至宋朝瓷器烧制工艺的探索和学习。同时,通过兔毫建盏的制作体验引导学生从瓷器中认识了解宋朝的美学特征。

创新合作路径。随着馆校美育合作的深入,南博逐步形成了校内课堂教学、博物馆美育体验活动、开发研学报告、校内举办微展的合作路径,为每个合作学校构建特色美育课程体系。以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合作的“物上万千”系列美育课程为例,基于小学美术教材,通过观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物上的装饰纹样,带领学生从艺术的视角理解不同时代文化的演变,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文明之美。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10课时的理论课由南博社教专员去学校授课,10课时的实践课邀请学生来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并考察考古发掘现场。结合学习成果,由社教专员、种子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物上万千”儿童微展览,通过儿童海报、文物图片、说明牌、文物DIY和研学报告的呈现,让更多学生足不出校,饱览国宝风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博物馆美育是学校美育的补充和深化,在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在考古发掘现场亲手勘探,在体验课动手操作,全面帮助青少年认识文物与文物之间、文物与地域之间、文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文明之美。

博物无界 效应加乘

作为个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营养基”,美育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博物馆是对反映人类科学、文艺和自然历史的实物进行收藏和展示的地方,是人类文化与文明最好的见证,是美育的重要场所。在博物馆欣赏文物时,可以近距离观察它的大小、色泽、材质以及肌理的细微变化,通过一件件文物聆听古与今的对话、感知美的历程,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

美育在教育目的或效果方面超越了艺术教育的范围,博物馆美育教育不仅是开展一些技能课、画一画文物、演奏古代乐器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青少年进行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的全面培养。如学习古代运动项目,感受体育的乐趣;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感受语言的韵味;体验中国传统礼仪,感受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南博创新打破壁垒,融合突破边界,积极推进与科技、旅游、传媒、设计等跨界合作,打造博物馆美育大课堂。与传媒融合,体现声台形表之美。南博和优漫卡通卫视联合打造“说‘晋’春秋事”美育活动,由社教专员和主持人共同带领孩子们看展览、学历史、讲成语、演故事。与科技融合,创新数字文物之美,推出全新的三维体验设备,为公众提供鲜活、丰富、多元的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与旅游融合,传承文化遗产之美,举办“足行——行走南京民国建筑”文化遗产研学活动,实地考察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现状,探讨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博物馆美育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博物馆要基于美的初心,善用物的载体,打破自身的围墙,推动学校美育和博物馆美育协同发展,从而有效调整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竞争时间”关系,共享学生的校内时间、高效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帮助青少年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引导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与各行业跨界融合,打造博物馆美育大课堂,共创美育文化品牌,让美延伸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