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北京故事 展示中华文明——2023首届北京策展人大会综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雪晓楠 耿坤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九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全面配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市文物局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北京策展人大会”在新开馆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来自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展陈企业的150余名代表参会。

大会围绕“北京故事·展览表达”的主题,着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构建覆盖全市博物馆,全面展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个文化主题的特色展陈体系,建立适用于当代北京地区博物馆策展实践的新路径,探索促进策展人作用发挥,提升展览质量的途径,提高北京博物馆策展工作水平。会上揭晓了“优秀策展案例”“优秀策展方案”名单,并举行了颁证仪式。

大会同步启动了“中华文明展示传播工程百大展览遴选推介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基本陈列引领社会风尚、践行核心价值、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更加全面系统地展示推介中华文明,拟遴选推介100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的,不同地域、时期、门类的基本陈列展览,组建“中华文明大展”全国联展矩阵。

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发展趋势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重要精神文化产品,是实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以及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要求,与会嘉宾通过对策展制度、策展理念、运行模式的总体分析,总结我国当前策展工作中遇到的阶段性难题,有针对性地就如何建立符合当代北京现状的本土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策展人机制进行讨论。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吴诗中以《未来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问题的探讨》为题,从展览陈列的理论研究、主题性展览的发展建设、设计方法的多元融合、经典艺术作品的传承利用,以及可持续设计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他表示,应着力提高展览陈列设计理论研究实效,提出总揽全局、科学谋划的方案,以此真正体现陈列艺术的时代价值,探索未来展览陈列设计的新方法。

上海大学教授段勇认为,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及多彩环境,是全球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和共同使命。他立足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在展陈策划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对“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铭心妙相:龙门石窟千年艺术对话”“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三大精品特展的具体介绍,展现上海大学博物馆古今对话、中外对话、虚实对话的“对话”型策展视角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为博物馆“差异性”定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保护利用贡献力量,为北京地区策展实践提供有益参照。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以《国家叙事的视觉美学——国家重大主题性和历史性展览的策划与研究》为题,回顾了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所做的相关工作,以策展人的角度阐述探寻“国家叙事”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聚焦国家视觉叙事的研究与策展,着重介绍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在打造国家叙事展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探析如何借助全球化视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为今后展览的策划和研究工作打开新视野。

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杨玲以“博物馆里的‘北京故事’”“‘北京故事’的创新表达”等内容为切入点,对北京地区博物馆分布情况及典型性展览进行重点分析。她认为,应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博物馆之城灵魂、以体系布局作为博物馆之城骨架、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博物馆之城血肉、以社会舆论氛围作为博物馆之城脉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韩永围绕博物馆展陈的设计实施与内容策划、观众对展览的参观体验与文化认同等内容进行阐释。他表示,在博物馆里,观众不只是单纯的传播受众,更重要的是希望在知识技术层面受到启发,在制度、秩序、文化层面受到启蒙,在精神层面获得审美和启示。因此,在策展过程中要多重考虑观众在展览空间里的各种体验,高度重视观众的参与度,以更好满足观众期待。

立足首都发展定位,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首先要聚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策展人,汇策展人之力,聚策展人之智,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城市特色展陈体系,让博物馆之城成为展览之城、策展之城。会上,“优秀策展案例”代表对申报项目进行了交流分享,全方位展现展览策划方面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拓宽展览策划视野与维度。

大会特邀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分享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的策展心得,深度解读展览背后的故事。展览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千里运河向千年古都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推动北京一步步从北疆重镇发展成为国家都城,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集大成性。

故宫博物院刘国梁从展览名称、单元、语言、文物、形式等体系的构建入手,对“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进行详细解读。展览旨在聚焦和探讨百年艺术大师经典作品,触摸时代脉搏和时代风貌,回应当下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关注并呼唤“巨匠精神”的回归,对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影响下的产物,是中国都城规划与建设长期实践的产物。首都博物馆高红清以“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的展览缘起、策展角度、展陈内容为要点,对筹展过程以及展览内容进行了精彩阐释。展览全面展现了整个北京城规划的变化历程,以及中轴线在城市发展中对文化的影响,在视野上立足北京,面向世界,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添重彩。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物种之一,麋鹿是华夏文明发展的见证者。“麋鹿传奇”展从麋鹿自然演化、麋鹿科学保护、麋鹿文化传承等角度描绘了华夏大地麋鹿与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胡冀宁系统梳理该展览的策划思路、展示内容、社会效益等,介绍麋鹿百年回归的传奇身世。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类型,独具特色又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隗丽佳分享了“园说V——南北名园·和合竞秀”展的策展全过程,展览通过大运河的纽带关系,展示了南北园林“融南涵北、兼容并蓄”的特征,实现展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守护园林文化根脉”的定位。

革命文物见证峥嵘岁月,诉说牺牲与奉献,折射初心和使命。中国现代文学馆王十以“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展”为例,介绍了如何用革命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展览旨在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该展览也是北京“四个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的代表和体现。

北京钟鼓楼位于明清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作为重要的报时建筑,凝结着中国报时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杰出成就,是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杨思分享的“时间的故事”展把文物建筑作为最重要的展品,以空间叙事构建古建筑与内容的关系,以时间串联空间,构建鼓楼、中轴线、北京城的内在联系,以感知体验跨越文化、超越时间。

面向未来,探索策展实践创新

大会还邀请了“优秀策展方案”代表发言,着重呈现展望未来的多元视角,广泛吸收北京“四个文化”的内涵,围绕展览策划方案展开深入研讨,以期通过交流分享加强策展人的前瞻性思考与全局性谋划,推动博物馆展陈在创新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徐畅冬策划了“燕京岁时——北京传统时令习俗文化展”,选取京味文化中的时令习俗文化为主题,计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索,分别展示能够体现各农历月份北京传统时令习俗的图片及展品,设置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互动性展项,将北京传统时令习俗文化的图景立体呈现出来。

北京缪斯博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策展人戴莹计划采取独特视角,以沉浸式互动展览的方式,为北京这座城市写一部“传记”,推出“北京·1919”沉浸式互动展览,将叙事插入北京历史地层的深处,选取关键的切片,通过空间的呈现唤醒过往,带动观众全面感知这座古城年轻化的一面,和其独特性格与魅力。

在阴山—燕山这条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上,北京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地理特点使北京成为“燕山南北”“长城内外”各地文化交流与活动的中枢。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秦心一策划的“流动的轮廓:北京地平线变迁专题展”的核心,是展现北京地区地平线上千百年来的城市变迁,展示多民族交融碰撞和文明互鉴中推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古都文化。

宋人郑樵在《通志·图谱略·索象篇》中曾道:“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古代地图,与古籍、碑刻一样,承载着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闫圣嘉以古代地图为主要展品,结合各类实物影像资料与电子互动手段,策划了“京都舆图——北京古代地图展”,以期能够进一步活化利用古代舆图资源,向观众讲述古代地图学发展背景、北京城市地图发展脉络及相关城市文化,讲好北京故事。

本次大会首次落地北京,有效调动北京市博物馆、陈列展览企业、各大高校的策展力量,共同为北京博物馆策展工作的创新实践注入蓬勃动力,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改进博物馆展览供给方式,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全面推进策展人制度在北京地区博物馆落实落地作出积极贡献。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