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父” 齐鲁脊梁——读《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海东

image.png

近期,山东省文物局等单位编写的《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刊行,可谓长城保护史上的一件要事,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研究者乃至广大长城爱好者而言值得奔走相贺。

齐长城,山东古代一项伟大的边防工程,中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长城,距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其西起古济水东畔,东到黄海之滨,途径18县(市、区),跨越1500余座大小山峦,横亘齐鲁,逶迤而行,绵延千里。齐长城不仅对春秋战国时期燕、赵、魏、楚、秦等列国长城的构筑提供了先导实例,也为后世历朝历代长城之修建确立了范本,被称作“长城之父”可谓实至名归。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与守望和平的重要标志,那么齐长城则是齐鲁文化的代表,是岱海之地的精神脊梁。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齐长城已成为不朽的传奇,凝聚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齐长城见证了列国争霸的历史风云。齐长城是春秋战国大争之世的产物,与齐国国运相始终,见证了先秦诸侯的争霸称雄、合纵连横,承载了两千余年的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绘就了山东大地丰富的历史底色。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互相攻伐。齐国在参与争霸过程中,为免除大军远征的后顾之忧,防备晋、鲁、楚等国的侵犯,在西、南边境修筑长城,后经过数百年的增筑和修补,终成规模,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和齐国国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大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吴军乘胜追击,最终止步于坚固的齐长城脚下,面对溃逃的齐军无可奈何。《左传》“(晋鲁之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清华简》 “齐人始为长城于济”、《骉羌编钟铭》“唯廿又再祀,骉羌作戎,厥辟韩宗徹,率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史记·赵世家》“七年,侵齐,至长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遂起兵,西击赵卫……赵人归我长城”等文献记载,表明终春秋战国之世,齐长城乃是列国征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齐长城蕴藏着先秦兵家的思想精华。齐地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遵从《孙子兵法·行军篇》“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的原则,充分利用断崖、陡峰等险要的自然条件,在边境地区“依山为纲”构筑起大型、连续的线形防御工程,显示齐人在军事领域的禀赋和造诣。齐长城在平原地区多以夯土墙为主,在丘陵地带多为土、砂、石混筑墙,在山地区域则多以干摆石墙为主,将《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齐长城以延绵不绝、高大厚实的城墙为线,构成难以逾越的防御阵地;以坚固的关隘、堡垒为点,造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达到以最少兵力延缓大规模入侵的防御效果;以散布的烽燧、兵营为面,快速传达敌情、准确调配后续兵力。以上这些无不闪耀着先秦兵家军事思想的光辉。呈“人”字形布局的齐山地长城与济水岸防,连接渤、黄,构成了完整闭合的军事防御体系,使齐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塞之国”。

齐长城守望着齐鲁之地的文脉传承。齐风泱泱、鲁韵汤汤,齐、鲁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两个最重要的诸侯国。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革新,鲁文化尊传统。二者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有机的整体、现代山东的名片。《管子》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可以说,齐长城是齐、鲁两国的分水岭,同时也是齐、鲁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和门户。平阴要塞、长城铺、锦阳关、黄石关、穆陵关、西峰关,这些齐长城上的关隘连接着齐鲁两地,沟通了双方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孔子适齐,向齐景公阐述儒家君臣之义;齐桓公开设稷下学宫,成为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而发生在齐长城地带的夹谷会盟,王道与霸道抗衡,弱国与强国交锋,则是齐鲁文化的一次直接碰撞。孟子、荀子、墨子、孙武、孙膑、淳于髡、邹衍等诸子先哲都曾驻足齐长城脚下,思考人生哲理,谋绘治国大道。齐长城,见证了齐鲁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文明的盛放。

齐长城承载了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家喻户晓的传说,原型乃是春秋齐庄公时期“杞梁妻哭夫”的故事,而被“哭倒”正是齐长城,非秦长城。杞梁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孟姜哭夫斥君、感天动地,经过两千多年来的演变和经久不息的传诵,长久地存留在当时及后代的记忆中,赋予了齐长城忠君爱国、追求家国永安的精神内涵。历史的车轮前进到现代,齐长城沿线又成为抗日游击战的重要战场。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长城唤起了整个民族的觉醒,齐长城所在的大峰山地区被开辟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地军民配合八路军115师将大峰山建设成“泰西小延安”,共筑山东地区的抗日长城,对日军给予沉重的打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号召力。1942年,在齐长城重要隘口——马鞍山,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战斗,八路军战士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使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山东版“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一场场浴血奋战,为古老的齐长城注入了当代爱国主义的基因。齐长城所承载的坚韧不屈的家国情怀在齐鲁大地上回荡。

秦统一之后漫长岁月里,齐长城除部分建筑承担过一定的军事功能,大部分墙体基本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逐渐演变成遗址形态。为响应国家文物局号召,加强对齐长城的保护,山东省有关方面根据《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要求,对齐长城资源的分布、结构特征、走向、长度、保护现状、修建年代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信息采集,基本摸清了齐长城资源的家底,确认了城墙的走向、长度、构筑方法、用材,以及关隘、寨堡、烽燧和沿线相关遗迹的基本情况。此外,本次调查还有两个重要成果:一是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比对齐长城西端起点附近夯土的特征,结合《清华简》等文献记载,考证出齐长城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二是发现青石关堡及青石关长城的构筑风格和齐长城有明显的差异,但与章丘锦阳关段清代重修的长城极为相似,通过梳理民国地方志等文献,明确青石关长城乃是咸丰年间当地官民为了防御捻军而自发修筑。此次调查为有史以来,对齐长城进行的一次有计划、有方案、最科学、最全面、最详尽的实地调查,为《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齐长城分段保护方案》编制,以及长城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齐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宏大的文物古迹之一。诚如编者所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技术的进步,包括齐长城在内的长城遗迹必将得到持久地保护和传承,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新、更好的作用。

《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编著:王永波 李振光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