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长江救生的历史星空——《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读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丹青

image.png

千古以来,巡航在长江的救生红船,经历了怎样的惊涛骇浪,造就了怎样的绝代风华?祝瑞洪先生的新作《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的出版,为我们描述了这一宏大而悠远的历史场景。

我在近现代建筑遗产传承的考察调研中结识祝瑞洪先生,之后又在他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与他结下不解之缘。据祝先生讲述,21世纪初,他接手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开始了解长江救生红船的千古传承。当时镇江京口救生会博物馆刚刚布展开放,古代救生历史资料缺失、研究匮乏。为了勾连救生历史的脉络,他前后十多年沉潜磨砺、深耕细作,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断章缺页的文献资料中发掘了大量信息,用文物与文献互相契合印证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长江救生历史展开了全景式、史诗般的描述。

这部近百万字的专著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研究古代镇江自宋代到民国的水上救生历史源流;下卷主要研究明末清初以来长江全流域救生的历史源流,下限到清末。全书以清代诗人的《扬子江救生船歌》为引子,分为20个大章、68个小节,架构科学,史料翔实,叙事宏大,基本厘清了长江古代救生的历史线索。最令人心动不已的是,这部专著在勾画长江古代救生历史的蓝图时,获得了许多精彩的新发现:譬如作者依据北宋官方文献,考证了翰林学士夏竦建言在(镇江)金山等地设置救生船的七处地方;通过宋代长江、运河渡运管理的一系列官方文献和夏竦的生平,得出了长江救生船最早始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的结论。这一结论不仅证明了“长江救生船制度”是古代长江两岸人民的创造,而且把有组织的长江救生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作者研究长江救生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镇江,而且把笔触指向全流域,如长江主要水段上游三峡、中游湖北武汉和湖南洞庭湖的救生历史,下游皖赣至长江入海口的救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填补了长江古代救生历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查阅沿江数十府县的方志,梳理长江古代救生组织创设的历史线索,认为自明末清初到康熙年间,长江下游至少有江苏镇江超岸寺避风馆、安徽桐城老洲头生生堂、针鱼嘴生生堂、江西章江好生堂、江苏镇江京口救生会等一批民间慈善救生组织相继成立。这些民间绅士自己筹集资金、捐建救生船,制定如何抢救溺水者的措施,在船舶灾难发生时提供救援以拯救遇难者的生命,或者安全护送遇险者通过险峻的江河急流和峡谷。他们还为遇难者提供避难所,将其送回家人身边;提供打捞尸体的服务,并对无主罹难者就地掩埋。镇江京口救生会虽然创设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晚于创设于顺治七年(1650)的老洲头生生堂,但鉴于它承继了创设于明末(1630年代)的镇江超岸寺避风馆的救生活动,并于1950年才退出历史舞台,救生活动延续时间近320年,其旧址如今已辟为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

我从这部巨著详细的数据和史料中发现,作者对古代长江上下游救生历史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和分析,如官办救生始于北宋而断续于元明各代,时兴时废;因西津渡—金山—瓜洲一线江面是连接南北大运河的重要关隘,史称“漕运咽喉”,保持漕运安全畅通的意义重大,使得此地官办义渡及救生活动受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朝廷的密切关注。随着全国经济中心逐步南移,至清代康乾年间全面建立起长江官办救生体系,这是长江古代救生的第一个巅峰期。作者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清末朝廷腐败,但是长江救生依托新经济力量的推进,依然发展到历史的顶峰,并在长江上下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成为晚清一抹温暖的亮色。以长江上游为例,宜昌—夔巫峡江—川东一线大江,乾隆十五年(1750)额设救生船总计82只。同光时期,以地方官员捐助及自筹官办取代了朝廷官办救生体系。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峡江救生总局共有峡江红船53只,督管救生红船的舢板、四板炮船12只,合计65只。

清嘉道年间,长江中下游民间救助组织广泛兴起,同光时期两江地区民间救生组织增加到30家左右,拥有近300只各类救生义渡船,大江两岸救生义渡红船随处可见,每年救助数千人的生命。

救生传统、救生精神,包含在这部作品的全部研究成果之中。正如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宋家慧所言,“古代长江救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救捞事业的最高境界,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值得我们今天的后人,特别是救捞战线的同志学习继承、发扬光大。”正是怀揣着这样一颗感恩大地、感恩长江、感恩古人之心,作者研读长江救生的历史,以严谨的考辨正本清源,广征博引,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以史实说话,以理服人。这种严谨求真的精神是我们从事文博学术研究的榜样。这本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长江救生文化的真谛:以官府良吏的救生善政、士子商绅的救生义举、舵工水手的舍生取义等一系列救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救生红船为形象标志,以积极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保障,以“仁善义勇”为核心价值,彰显中华民族尊重生命、见义勇为的大爱大智大勇精神。今天,重温古人的救生历史,承继古人的救生文化,弘扬古人在江河救生中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就是弘扬和传承古人向上向善的大爱美德,也是我们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

作者:祝瑞洪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