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士、王杰与王家大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郑建华

清乾隆壬申科(1752)状元秦大士、辛巳科(1761)状元王杰因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中的王肯为、王肯任和王汝为等交往甚厚,都曾来过灵石静升村的王家大院。如今,在王家大院尚可看到这两位状元为静升王氏十七世王如玑撰写的墓志铭和牌坊楹联残柱。品其书,瞻其人,静升王家的历史文化品位,可见一斑。

秦大士(1715~1777)字鲁一,号秋田老人,江宁(今南京市)人。系清乾隆十七年(1752)皇太后六十寿诞时举办恩科中的状元,深得高宗皇帝与皇太后的赏识器重。早年因咏秦淮河绝句中的“淮水而今尚姓秦”而诗名大震。

秦大士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教习庶吉士,迁日讲官起居注,任上书房行走,充武英殿纂修,咸安宫总裁官,受中大夫衔。曾奉旨告祭北岳恒山等处,先后担任过丁丑科(1757)殿试收掌试卷官,巳卯科(1759)顺天武乡试主考官,庚辰科(1760)会试同考官,癸酉科(1763)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四十二年(1777),皇太后去世,哀诏到日,秦大士哀痛不已,四天后突发重病,令子孙给他沐浴后辞世,享年六十三岁。

image.png

image.png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别号畏堂,陕西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庙后村)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会试中进士,殿试卷列第三,乾隆帝依其考卷、字体、人品、风度、亲拔第一,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任待讲,后迁至内阁学士,历任吏、礼、兵、刑、工等各部侍郎,以及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拜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四年(1799)仁宗亲政后拜为首辅。嘉庆七年(1802)以病辞官,翌年还乡。王杰居官40余年,刚正不阿,老诚端谨,荐贤举能,清廉自守,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

仁宗年幼时,王杰为其师。一日乾隆到书房时见皇子被罚跪,非常气愤,令其起立并责问:“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于室内高声应答:“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顿悟,令皇子复跪。辞官二年之后的嘉庆九年(1804),王杰赴京谢恩,嘉庆十年正月初十欲动身返里,不料子夜卒于京邸。享年八十一岁,嘉庆帝痛失栋梁,亲致祭文。赠太子太师,谥号文端,入祀贤良祠。祠联为“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恶邪。”由此世称“文长品高王杰”。著有《葆淳阁全集》。

秦大士、王杰对为官清正、居乡坦荡慷慨的静升王氏十七世王如玑十分尊崇。王如玑(1695~1759)字魁山,号绵岫,监生,曾任刑部陕西司郎中,都察院左都御史,大学士孙嘉淦赞其“遇事不苟”,因此加五级,记录四级,候升按察使司副使道,诰授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

王如玑一贯自奉约俭,厚于周恤,多次捐银办义学,施义田于族中乡里,赡养鳏寡孤独,资助科考生员。乾隆二十四年(1759)灵石大旱,粮价猛涨至每石白银十余两之数,人皆菜色,王如玑带头捐银4000两,族中县内继而效之,救人无数,由于操劳过度,于同年病殁,享寿六十有四。

秦大士闻得讣告,亲赴静升王家大院吊唁,起居于王如玑的钟灵巷(即瓮门底)老宅,并以“年家眷弟”的身份,为《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刑部陕西司郎中,前内府光禄寺掌醢署署正加五级记录九次,绵岫王公暨诰赠恭人陈氏合葬墓志铭》书丹,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翰林院掌院事梁诗正以“年家眷侍生”的身份进行了篆盖。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初八日纳石。时王如玑长子王肯为任湖南宝庆府知府,次子王肯任为户部广西司郎中,俱有贤声。

受秦大士影响,王杰与王肯为、王肯任也成莫逆之交。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科状元王杰闻听王肯为、王肯任之母郝氏去世,以晚辈身份亲赴静升和义堡(即东南堡)吊唁。又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二月初七日,郝氏与王如玑合葬时,以“宗侄”的身份为之“顿首”撰写《皇清诰封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原任刑部陕西司郎中,记名按察司副使王公夫人郝氏祔葬墓志铭》并书丹,赐同进士出生、陕西道监察御史郑廷楫篆盖。

王杰在墓志铭中对郝夫人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和睦妯娌、与邻为善,处理家务井然有序等美德与干练大加赞赏,还特别提及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西饥荒时,郝夫人倾私房积蓄,为丈夫和自己的贫寒亲戚进行了大笔周济。从中可看到郝氏的品德高尚之心和王杰的敬重之情。

乾隆四十二年(1777),秦大士病逝,王肯为、王肯任兄弟闻悉噩耗,感秦大士恩情,弟兄双双赴南京吊唁。返程中王肯任由于连日中跋涉疲劳而患病,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就医中州(今河南省)时卒于邸,年仅四十九岁。兄王肯为护送其灵柩归乡,时肯任之子绍武尚年幼。

十八世王肯为生性清正耿直,自号“直夫”,任湖南宝庆府知府时,名誉三湘。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帝(高宗)死。仁宗始亲政。夺大学士和坤职,下狱;宣布罪状,赐令自尽。时已退休在家的王肯为闻听此事,感慨颇多,当时正逢族叔刑部山东司郎中王汝聪和布政司理问王汝成兄弟创建视履堡(即高家崖堡),在由其题写书院门额时,王肯为出于对本族后辈的殷切期盼,遂题书“桂馨”二字,以求后世子孙多科举及第,蟾宫折桂。

王杰与静升王氏十七世贡生、诰授奉政大夫王汝为交情亦厚。乾隆五十二年(1787),朝廷下旨旌表王中衡妻张氏。王中衡为贡生,系王汝为之父,英年早逝,夫亡时张氏年仅十九岁,为了年迈的婆母和年幼的儿子,张氏“誓死守节,仰事俯畜,恩义兼尽,教子寓严于慈,卒能成立。”乾隆五十三年(1788)旌表张氏的“垂册留青”石坊,建于静升文庙东侧。王杰受邀为之撰书坊联。惜该坊毁于20世纪80年代,今尚可见到该坊立柱一根,上书“龙章荣绣茀瀡滫承志树风声”,落款为“韩城王杰拜题”。

据传,王杰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下塌恒贞堡(即红门堡)三甲西巷“师吾俭”院,有一天王杰看书时,王汝为之孙王登一在侧一直看着客人,王杰问其名字,答曰“登一”,王杰连声赞道,这个“登”字用得好,用得妙,好男儿自当连登三甲。由此,登一的兄弟们就借状元吉言用了登连、登三、登甲、登魁、登鳌、登桂等名字。王家企盼后代子孙与秦大士、王杰一样状元及第的心愿在名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清光绪二年(1876),王汝为之曾孙二十世王舒萼得中丙子科进士,任直隶文安县知县、户部主事福建司行走,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被罢官,后应聘为平遥超山书院山长。其品行多趋步于秦大士、王杰两位状元做人做官之所为。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