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策展手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鳞龙

山西博物院策划举办的“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展览,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image.png

考古研究与展览实践奠定基础

中国考古学经历百年发展,三代考古学家的田野考古与历史研究,逐步构建起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框架体系。随着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态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有了更准确地把握。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及研究让我们对文明进程中的环境背景、社会结构、生业形态、文化交流、艺术审美等了解得更全面,也为展览策划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更新颖的角度和更翔实的材料。

近些年,山西博物院策划引进了一系列“世界古代文明”展览,也独立策划与合作举办了多个中华文明主题的精品展览。在“古代文明”主题展览的策划与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同时,积极借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何以中国”、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和合中国”等优秀展览,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念。

从局部到宏观,凝练“晋·见中国”展览主题

依托山西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展览将山西置于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历史大背景下,通过百余件山西文物,聚焦华夏文明发展历程,及山西在此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简言之,从山西的视角“看见”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宏观背景下认识山西。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百万年前,大河厚土滋养,山西成为早期人类理想的栖居地。远古人类斫石成器,渔猎采集,冲破蒙昧。一万年前,先民抟土为陶,聚族成邑,农业发轫,文化孕育。五千多年前,文明肇作,华夏之花绽放,西阴彩陶远播。陶寺继踵,尧舜立都,光被四表,协和万邦,“中国”初现。夏商周三代,采铜于山,铸鼎象物,敬天法祖,以器载道,崇礼重德,经国序民。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邦崛起,逐鹿中原,九合诸侯,屏藩王室,奏响时代强音。汉唐之际,殊方未远,以华夏之道守中致和,多元一体,奠定隋唐盛世。长城内外,丝路东西,平城晋阳,文化汇聚。唐宋以降,承千年文韵,金石碑帖,篆隶楷草,文以载道,展现华夏价值。山右艺苑,繁星闪耀,经世致用,赓续华夏文脉。

精选文物展品,构建华夏文明的山西叙事框架

通过“百件”文物展示华夏文明的宏大主题,文物遴选是关键和难点之一。经历多次专家论证,最终确定114件/组文物展品,覆盖山西省11个地市。其中,20余件/组为深藏文物库房多年、首次亮相的文物;另有15件/组展品来自其他10余家省内文博单位。

展览沿历史脉络,分为远古华夏、范铸华夏、多元华夏和人文华夏等4个单元,串联起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文化面貌、精神世界。每个章节均以文物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以物说史,透物见人,深入发掘“物”与“人”和“观念、思想、精神”之间的关联,多元展示文物蕴含的价值。

展览策划与实施中,我们积极发掘新面孔、阐释新视角、展示新发现、利用新成果、拓展新理念、尝试新表达。这些“新”体现在不同侧面,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深度挖掘山西文物在中华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民族史、艺术史、交通史等不同方面的价值和贡献,多角度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以及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公众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巧思,助力展览主题表达

我们尝试将展示空间、人文场景、视频区、文创区、社教互动区、观众引流等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展览模式。主题墙以宏大的弧面,全画幅“动态”展示黄河壶口瀑布,通过视频、音频的混合效果,虚实结合,营造出孕育华夏文明主脉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雄厚气魄。巧妙地将承重墙设计成“砥柱”形式呈现展标,象征华夏文明深植于山西这片古老厚重的大地上。展览开篇,以明代史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和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晋问》对山西的山川形胜、物产资源的评介,概括山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内因与历史共识,“‘晋’见中国”的叙事逻辑水到渠成。

展览空间上,借用中国古建筑语言中的“隔”与“透”,打造纵深感和通透感,既让观众感受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同时将山西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巧妙地与文物展示融合,将观众带回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时空中,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西多元丰富的文化遗产,强化展览的外延;根据文物的体量、形制、色彩等特点,灵活多变地进行空间布局,将观者的视线焦点引向文物的亮点;兼顾展品“个性”“互动”和“组合”,从形式上强化每件展品的重要价值和深刻内涵;柜外背景色、展柜背板的色彩与文物的质地、色彩、纹饰等形成明显的呼应,与展览内容和艺术元素达到高度契合,较好地实现了视觉表达;保证视觉的通透性,尽量避免隔断、灯光、色彩、文字等对观看、欣赏文物产生视觉干扰;把一些沿用至今的物品,艺术化地点缀于展线的相应点位上,达到贯通古今、活化利用的目的。

多种方式阐释,讲清楚中华文明的故事

以“讲清楚文明的故事,让公众看得懂”作为策划展览的标准。在语言上避免艰深难懂的学术话语,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以通识性概念和知识传达展览内容和文物信息。通过“精品短视频”深入解读重点文物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与意义。一件文物讲述一个文明的故事,折射一个文明的闪光点,宣扬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利用新媒体平台,由策展人直播阐释展览,推介“晋·见中国”系列文创产品,观众反响热烈,互动积极。社教活动“晋·见中国——妙染历史之美活动”鼓励参观者在欣赏展览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山西文物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展现历史文化之美。组合拳式宣传推广,提升展览社会影响力。

开展当天,举办“黄河魂”博物馆之夜公益晚会,以一场别具山西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和精心筹划的展览,为公众奉上独具匠心的博物馆文化大餐。随之举办“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博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在历史、考古、展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展览期间,通过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海国际艺术书展等平台,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这一系列“组合拳”式的宣传推广,也将展览推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未来,我们将继续夯实学术基础,完善展览体系,调整、转换展览叙事语境,将该展览打造成适合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展览项目,以此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