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译后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晶

image.png

乔治·F·巴斯(George F Bass,1932-2021)在土耳其将潜水方法应用于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中,其《水下考古》一书正是对这些项目和水下考古过往的总结。该书出版于1966年,20世纪70年代初发行过修订版本,已有意大利文、日文等译本。此前20余年,自携式水下呼吸器的出现使潜水变得自由、灵活,考古学家参加水下考古的方式也由船上指挥变为亲自潜水作业,用更符合考古规范的调查和发掘方法来指导具体的水下工作。1960年,巴斯博士主持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沉船考古发掘,彻底摆脱了过去完全依赖专业潜水员进行水下文物调查和打捞的局面,首次按照考古学方法实施水下发掘,标志着科学的水下考古诞生。学科理论方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行业工作的进展,其后,水下考古首先在欧洲大陆周边的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等海域繁荣起来。

该书出版后约20年,我国开启了水下考古工作,国家博物馆内部刊物发表过部分章节的中文译文。这本反映学科早期建设和行业基础的经典著作与已出版中译本的马克尔瑞《海洋考古学》相比,巴斯博士在本书开篇即论述“水下考古学”的概念,及其与海洋考古的区别。在考古学家的工作环境从陆地延伸到水下之时,梳理新的作业方法无疑最为重要,也体现出作业环境拓展对考古学科的独特价值,我国“泗水捞鼎”等典故说明海洋以外的水下也深具考古潜力。《水下考古》的译介也从学科哲学上有效支持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已出版的《水下考古:原理与实践之NAS指南》《水下文化遗产行动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附件之指南》所译介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随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迎来新时代,整个行业需要回顾历史以深入认识未来的工作,因此,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决定翻译《水下考古》一书,以期尽快与国内同行见面,并深切缅怀巴斯博士逝世两周年。

从本书目录即知当时的水下考古项目已建立基本完整的工作步骤,采用探方发掘法,强调原址记录与保护,并使用了声呐、测深仪、金属探测仪、取样器、浮力袋、航拍器、水下通讯系统、闭路电视、潜水钟、减压舱、潜水器等设备,皇家港遗址使用了潜海号水下考古船。本书开篇讨论了与不同的陆地考古对象需要不同工作程序一样,水下考古需要使用不同工具与技术,但基本目的都是考古学,不应以工作环境划分地理、时间、文化相同的专业。当时发生过将水下考古排除出考古学领域的声音,因此,巴斯博士也反复论述了水下考古发现帮助陆地遗址断代和定性,比如希腊雕像会被熔化重铸而使水下考古成为此类文物时序发展的唯一来源。巴斯博士指出水下考古并不比陆地考古费钱,对技术、设备改造和小技巧的重视也是从水环境提取信息所需要的。巴斯博士重视贸易路线、造船技术之外船货本身的价值,并以湖居遗址为例指出水下考古的地层现象。本章充分展示了水下考古成果对考古学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详细论述水下作业,强调水下考古项目必须配备经过考古训练的领队,配备充分的设备、执行更严格和安全的作业标准。第三至六章分别对应水下作业的一个程序:搜索调查、排水起吊、打捞、绘图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水下考古项目的严谨细致全面,巴斯博士强调无序发掘无异于打捞。我们读到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水下考古从业者在“瓦萨”号沉船等案例中,为达目的所采用的充满创意的做法,以及面对渔民线索时的总结思考,当时一些水下遗址作业已经非常准确。

绘制和记录章显示了第一批水下考古学家使用简单设施的巧妙方法,同时,巴斯博士指出声学是适合水下遗址绘图的方法,及其面对泥沙堆积严重的遗址的作用。他还提到陆海联合调查重拾此前为考古学家所忽略的因素、对水下遗址的性质认定等具有颠覆性意义,其中港口水下考古的多个案例还证明了基于文字描述的平面图并不正确;也提到了未做记录使具有叠压形态的大康格鲁遗址失去了主要科学价值。巴斯博士介绍了水下测绘工具和方法创新,还介绍了通过潜水器仅花费数小时即获取了亚细阿达遗址的高程平面图。这些案例不断地提醒我们设备进步极其重要,但使用设备的技术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开创者们发明了水下考古适用的拍照方法。自巴斯时代至今的实践都表明,在不同遗址情况和工作条件以及突发问题下,从业者创造性的巨大价值。

第七章是发掘工具,我们看到对一艘载着废金属、船体缺失的沉船凝结物的研究产生了重判荷马生年的巨大价值,并纠正了地中海贸易品来源和航线等历史结论。第八章以亚细阿达拜占庭沉船遗址为例,阐述了完整的水下考古发掘。而第九章对未来的展望中提到的深潜、混合气体潜水、水下停留站、潜水器等事项,已成为较普遍的现实。同时,巴斯博士在文末再次强调载有钱币等的沉船对发现同类船货的陆地遗址的断代价值,以及发掘技术之外,海洋活动相关学科对水下考古的价值,这对现在的水下考古学科建设也不乏启示。本书所选的欧洲、美洲案例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这些区域考古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拉近国际合作考古的共同话题。

在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当下回望水下考古的起点,既有借鉴也有启发,中译本的意义更在于激励从业者一起思考和推进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本书中多次介绍的牙买加皇家港申报列入世界遗产显示出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对社会发展的独有价值。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后,也已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紧密联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问题,也有很大发展空间,正如巴斯博士在文末提到的那样,科技的进步会推动水下考古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任何学科和行业的未来取决于其从业者。我们现在拥有更成熟的专业认知、更全面的学科支持、更精进的专业设备,理应向书中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前辈一样努力奋斗,思考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推动考古学的进步与发展。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译著系列从国际原则、行业教材、历史经典、具体案例等方面对国际文化遗产工作情况有所引介,从中外交流中促进思考、获得启发、增进认知。《水下考古》一书相对而言较为科普、所谈技术与方法于今日也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本历史经典,我们应从中反思工作的进展与不足,以史为鉴,对现在及以后的工作做出合理评估。前辈学者的严谨作风也深深感染着我,力求不负其所望。翻译工作既要钻进去确认各处译名准确,又要跳出来站在读者的位置兼顾达雅,翻译出版外文著作更需时刻警醒并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而书籍一成即亦开始其自身完善的过程,这自然基于读者不吝赐教,使译者不囿于个人专业认知、经验所限而导致译稿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使译著能够汲取到来自多方面的滋养,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水下考古》

作者:[美]乔治·F·巴斯(George F Bass,1932-2021)

译者:王晶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