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华典籍 赓续历史文脉——《永乐大典》主题展览的策划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徐慧子

国家典籍博物馆(以下简称典博)自2012年7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2014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已举办展览近200场,获得诸多省市级、国家级奖项。其中,“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并在闭展后应公众的强烈要求,重新开放至今。

为了更好地挖掘《永乐大典》的文化内涵,典博在原展览基础上,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为主题,对展览结构、内容、展品等进行了针对性调整,突出《永乐大典》在当代的利用和价值。

在策划上述《永乐大典》主题展览的过程中,典博对典籍类展览的策划思路、特征、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探索,为公共文化行业策划同类型览提供了参考。

典籍类展览的策划思路

中华典籍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的重要支撑。在策划典籍类展览时,博物馆不仅要介绍与典籍相关的历史、人物、版式等,支撑展览主题,帮助公众观赏典籍、阅读典籍、理解典籍,更要突出典籍与公众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典籍里文字的生命力,深化展览主题,激励公众重视典籍、守护典籍、善用典籍。典籍类展览的选题策划、文案撰写、形式设计等均需以该思路为中心,揭示典籍宝贵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也是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典博围绕《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版式外观、流散分布、辑佚研究、保护利用,将展览分为五个单元,重点揭示《永乐大典》的历史地位和珍贵价值。另外,典博利用《永乐大典》的版式、书法、记载等,针对性设计展板展签、开发互动项目、撰写宣传稿件等,突出《永乐大典》的文化内涵,激励公众自觉传承中华典籍文化。

典籍类展览的策划特征 

中华典籍的基础性

中华典籍对典籍类展览的各项策划环节均具有重要意义。典籍的类别、记载为展览选题提供依据;典籍的版本、内容为文案撰写提供支撑,为展品选取提供资料;典籍的版式、插图等为形式设计提供参考。另外,典籍类展览的互动项目、宣传推广、教育活动均建立在对典籍价值的挖掘之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典籍在典籍类展览中居于基础地位。

科学技术的潜力性

科学技术对挖掘典籍历史文化内涵、创新典籍内容呈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类科技中,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能帮助公众沉浸式阅读典籍、观赏展览;知识图谱能可视化展现典籍中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人机交互能使相关典籍内容故事化、互动化;数据库能增强典籍内容检索、利用的科学性。这些科技均在典籍类展览中具有巨大潜力。

展览品牌的文化性

品牌是典籍类展览和博物馆长远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商业品牌相比,典籍类展览的品牌以传播中华典籍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在典籍类展览中,生动的互动项目、丰富的教育活动、广泛的巡展推广等均能够成为增强展览品牌的要素,需要博物馆给予重视。

典籍类展览的发展路径

加强研究 活化典籍

对典籍的研究是揭示典籍历史文化内涵的前提,也是提高典籍类展览质量的保障。在策划典籍类展览时,博物馆应立足展览主题,对相关典籍的版本、价值、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对典籍流传过程中的故事进行总结,了解相关学者为保护中华典籍作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应分析比较不同典籍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有机融合,推动知识点到知识面、再到知识体的转化,发挥典籍的时代价值。

另外,博物馆应为某个或某些典籍研究成果赋予故事化、剧情化特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典籍知识介绍给公众,增强典籍类展览的互动性、趣味性,缩短典籍与公众的距离。

在策划《永乐大典》主题展览时,典博对《永乐大典》的编纂、流散、分布、辑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选取相关古籍、舆图、档案等作为展品,并对相关典籍的内容、价值进行梳理,解决了一些难点、分歧点,形成了诸多学术成果,如《永乐大典》纸张的类型、成分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展品选取的科学性、展览宣传的多元化,以及互动项目的开发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 创新形式

科技改变了中华典籍研究、展示、利用的方式,是典籍类展览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博物馆应充分重视以VR、知识图谱、人机交互、数据库为代表的科技的价值,开展相关科技在典籍类展览中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的研究,加快推动数字典籍沉浸式阅读、典籍知识图谱、典籍内容VR互动、元宇宙典籍类展览等方面的应用,以科技对典籍类展览的平面化信息进行立体化拓展,对信息呈现和互动的形式进行创新性改进,多方位、全角度调动公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丰富公众观展体验,增强公众对相关典籍知识的了解。

在策划《永乐大典》主题展览时,典博利用三维场景复原、人机交互、数据库等技术,推出了虚拟展厅、沉浸式投影、《永乐大典》数据库,并基于多媒体触摸屏设计开发了四个不同类型的互动项目。这些以科技为依托的多元项目,同丰富多样的展品一起,构成线上与线下相融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立体化典籍呈现形式,拓宽了展览信息的传播渠道。

多元活动 深化内涵

社会教育活动能够挖掘典籍类展览的文化内涵,帮助公众深入了解典籍和展览中的亮点、重点,是提高展览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应基于相关展览的主题、内容,举办讲座、研讨会、研学旅行、解谜游戏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思维结构、知识储备,围绕中华典籍的装帧形式、书法图像、印刷制作、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等,开发实践性、情境性活动,帮助他们在聆听、观察、分析、交流、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华典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永乐大典》主题展览开幕后,典博围绕《永乐大典》的书法、插图、包背装等,举办讲解、讲座、夏令营、研学旅行、亲子活动,尤其是“不一样的看‘典’”沉浸式讲解融入戏剧体验教学,以朱棣、解缙、国家图书馆专家等人物的视角,向公众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历程和国家图书馆对《永乐大典》的收藏、保护,创新了活动形式,增强了公众对展览的兴趣和对《永乐大典》的认知。

推动巡展 增强品牌

巡展是促进优质典籍资源共享、增强合作双方品牌效应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主要服务地域范围,与相关单位积极沟通,推送或引进优秀典籍类展览,并根据引进单位所在地的发展历史、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利用史书、方志、家谱等资源,对展览的内容、展品进行针对性调整,突出展览主题与所在地之间的关联,使展览更契合当地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增强公众对《永乐大典》的了解,典博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向省级、地市级、基层图书馆推送本次展览,邀请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举办线上或线下巡展。一年内,共有360余家单位参与巡展。巡展向更多公众呈现和介绍了《永乐大典》的风采,增强了典博和其他参与单位的品牌影响力,有利于各自的长远发展。

典籍类展览是发挥中华典籍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支撑,需要博物馆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和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典籍类展览的策划特征,不断提高策展水平,更好地向公众讲好典籍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