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文物助力文化润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帕孜来提·买买提

新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古代民族和族群在这里聚居与繁衍生息,在促使经济交流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传播,因此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遗存尤为丰富和多样。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考古文化有着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自然条件恶劣、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几代考古工作者,根据田野调查在天山南北广阔区域先后发掘了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城址数千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和科研标本,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填补了许多空白,为深化和拓宽不同时期新疆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信息。众多发现成为新疆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新疆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对打通从考古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学科全链条,促进考古发掘、学术科研、阐释展示和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形成中华文明探源的新疆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疆不仅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重要通道,也是当前“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段,考古工作历来备受国内外考古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璀璨夺目的五千年文明史,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疆作为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民族间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实现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形成了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中又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使其呈现多元、开放、融合的特点。

考古发掘研究和阐释的目的就是有力推进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转化进程,充分利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活化利用出土文物,围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进一步发挥好出土文物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着这一落脚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直非常关注和支持各级博物馆的展陈工作,尤其在提升各级博物馆文物数量,发挥文物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和务实的工作。向各级博物馆借展或移交在全疆各地考古发掘中所获各类文物上万件(套),使各级博物馆在用最新的考古发现实证新疆历史文化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更为丰富。在这些考古成果的支撑下,近年来各级博物馆相继举办了许多展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如和田地区博物馆举办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用丰富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阐释了和田历史的发端、生活的人群、各时期人们的生计生业与生活所创造的文化及其作为丝路明珠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同时也通过一些代表性文物充分诠释和彰显大一统中国的缔造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代中原王朝对包括和田在内的西域的管治和经营。这些文物在润物细无声地讲述和田历史文化的同时,彰显中原文化的引领,表明大一统中原王朝对和田的管治时期是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由于在主题的确定,文物的选择与搭配,展陈方式的新颖与独特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陈列”展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博物馆数量得到持续增长,许多地方相继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博物馆馆舍,其功能也从最初的收集、保管、简单的展示发展到研究、阐释和不断提升展览水平,使展览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使得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场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变得更为丰富与多样,举办的各类主题展览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为重要抓手,各级博物馆在做好“文化润疆”工作中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展现了其自身亮点,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扰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个别地县级博物馆由于本身基础偏弱,现有的藏品种类单一;有些区域考古工作开展有限,现阶段仅依靠考古发掘给予补充完善还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举办新的展览时,仅靠考古发掘品就存在历史断档,难以构建以编年体模式的完整历史文化谱系,不便于观众对以纪年为主线之历史脉络的认知,这也是新疆文物考古工作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东西方文化版块碰撞的地方,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在文化遗产上有着充分的表现。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要本着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探讨其保护工作的多种方式,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考古出土文物在新疆各级博物馆的展示利用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实施“文化润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