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北古城踏查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亚超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即王城)。后来,周敬王迁到雒邑之东的成周。战国初期,周考王将河南之地封其弟,此为西周公国。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西周公国的周惠公又封其少子于巩,史称“东周公国”。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相吕不韦灭东周君,东周公国灭亡。

康北古城又称“东周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城西3公里的康店镇康北村,北依邙山余脉,东临洛水,在一座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小山丘上。1974年,郭人民曾经对康北古城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宫殿基址,约三尺高,数十尺长,周围有城墙。2023年7月,笔者前往康北古城进行踏查,结合以往学者所做的工作,基本可以确认,它是东周公国的都城。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康北古城调查情况

在康北古城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城墙墙基和部分遗物。东城墙已被河水冲毁,西城墙现存约400米。南城墙并非东西向,而是依地形呈半圆形修至南部沟壑,以沟壑作为天然屏障。西墙北端的城墙有向东延伸的痕迹,是否是西城墙与北城墙的交界处,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从西城墙看,城墙内外均有夯筑痕迹。西城墙的墙内中部有一段长约3米的剖面,夯层坚硬,分层清楚,有夯窝迹象,夯层呈现出块状特征。在西城墙的墙内北部,发现了明显的分层痕迹,可分为两大层,上层夯层较宽,下层夯层较窄而且十分致密。该城墙是否为分块版筑修建,还需要考古发掘予以验证。

image.png

在城址内外以及墙体内,散布着大量的陶器残片、陶瓦残片,主要分布在西城墙内侧和南部台地。在南部台地发现了多片陶器口沿、底部的残片,多为泥质灰陶、褐陶,以绳纹为主。其中,陶壶底部残片和陶器口部残片与荥阳凤凰台战国墓葬出土的陶器相似,由此推测,康北古城的年代为战国。

据《民国巩县志》记载,清代同治年间,当地人利用西墙的墙基修建了寨墙,又修筑东、西寨门。西寨墙保存相对完好,南北长约400米,残宽约2米,城墙距城外地表高8~12米,距城内地表高1.7~10米,城墙顶部坍塌严重。西寨门是青砖拱券顶,门楣镶嵌石刻一方,上书“东周故城”,右下角书“清同治五年”。城内原本建有“巩王庙”,始建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如今巩王庙难以寻觅,只剩下其附属建筑“巩王阁”。巩王阁的基座高约1米,面阔进深均2.32米,呈方形,共3层。阁的南侧第一层正中镶嵌石刻一方,题为“东周巩王庙原委”,楷书,“大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月二十二日,曲浩、伯通书”,详尽叙述了东周城的沿革。

image.png

初步认识

结合此次踏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康北古城就是东周公国的始封地“巩”。原因有四。首先,从地形看,康北古城具有东依洛水、北据黄河天堑、倚小平山之险的优越地理位置,洛水与南部沟壑组成天然屏障,共同构成该城的防御体系。 其次,此次踏查发现的外饰绳纹、内有麻点纹的灰陶和瓦片,多属战国遗物,壶底残片的年代可能是战国中期,城墙的夯筑方式与东周王城基本一致。再次,以往考古工作者在靠近西城墙的城内发现了竖穴土坑墓,有棺、椁,随葬品组合为鼎、豆、壶,这是战国中期典型的器物组合,与东周公国的时代吻合。最后,从该城的规模看,与战国中晚期东周公国衰弱的国势相符。该城南北均为巨大的沟壑,南北距离相当有限,从西城墙到被洛水冲毁的东城墙的距离也较为有限。与同时期面积为18平方千米的“千乘之国”中山国灵寿城相比,面积约4平方千米的康北古城就相形见绌,也略小于东周成周约6平方千米的面积。

总之,从康北古城所处的位置、遗物年代和城址规模来看,它可能就是东周公国的始封地“巩”。康北古城建于战国中晚期,是东周公国开国所都之地——巩,在战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康北古城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东周都城考古和东周史的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