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滇越铁路——“大动脉”讲述大西南抗战故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云南省博物馆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坚固大后方,又是抗战最前线;既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战时中国的联外大通道。历经14年抗战,云南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用巨大的代价开通、维护了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云南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为民族团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合作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历史证据,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近代云南各族人民为国家的救亡和振兴而努力奋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革命文物资源。为保护利用好这些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着力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征集、抢救保护了一批革命文物,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度重视陈列展览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展览,例如:“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2018—2019年)”“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特展(2019年)”“大动脉——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2022年),让革命文物融入社会和老百姓生活。

为加强对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陈列,提升革命文物展览展示水平,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2022年8月,云南省博物馆推出以近代云南革命斗争史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展览“大动脉——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展览以云南抗战史为主线,以云南交通史为副线,主体部分为抗战时期的云南交通,分“回眸千年:云南历史上的大通道”“大后方:抗战时期的云南”“大动脉: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大变革:云南社会生活的转变”“大发展:开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新局面”五个单元。展现交通线给云南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发展机遇以及今天的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迸发的活力。

策展团队注重实地调研,以实地观察、访谈、文字记录、影像拍摄等方式对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的重要遗迹进行考察,并征集展品,强化了对革命文物资源的利用。经调研发现,不少遗迹的保存现状堪忧,团队所收集的资料客观真实地保存了日益消逝的历史信息,显得尤为珍贵。对征集到的文物,第一时间进行信息采集、检查病害、保养修复并登记入库,纳入藏品管理系统。通过前期研究制定展品征集计划和保护措施,通过实地调研充分复原展品在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信息,阐明展品与当下人群的关联,提升观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展览于2022年8月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幕,展出377件(套)珍贵展品,展品包括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及其他博物馆馆藏,如从昆明市博物馆、云南铁路博物馆、镇沅县博物馆借展,另有从云南省档案馆复制的部分档案,从云南省文物商店价购的一大批相关展品。展览的最后一单元展示了20世纪60、80年代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领导、党政代表赠送给云南省的相关礼品,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工艺品。这些礼品、工艺品反映了云南和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在内涵上同“一带一路”战略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互相呼应。

image.png

image.png

展厅面积1800平方米,采用了场景复原、全景画、艺术装置、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展陈方式。展览展出111天,共接待观众30.6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人数超6.1万人次。依托展览,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省内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党支部交流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近百场,配合宣传推介,云南省博物馆馆媒发布微博推文46条,主持#大动脉#话题,总阅读量74.3万人次;微信推文29条,阅读量超4万人次。中央驻滇媒体及省内媒体超过20家,共报道23余次,展览宣传报道总计98篇。组织DC-3运输机登机观摩活动1次,为“云南省2022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文博展览策划及策展人高级专题研修班”进行了现场授课,策划主题为“交流·交通·交融: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云南历史文脉”的配套讲座4场,编辑同名展览图录1册。

通过展览、出版图录和相关活动,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爱国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重温历史、勿忘国耻、矢志不渝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