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日日新 文物保护传承乘势而上风正劲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元梅

满目皆春,万物葳蕤。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文物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有风可乘,有浪待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文博“春风”拂动中华大地,释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勃勃生机。“良渚”“二里头”“殷墟”“三星堆”写进国家主席新年贺词,文化自信,催人奋进;“壳丘头文化遗址”“南岛语族考古”“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引用于国家领导人会见,疏源浚流,血脉相连。“文物”“考古”“博物馆”频频“出圈”,引发共鸣,持续共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积薄发,润物育新。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继承发展,辩证统一。今年以来,全国文博系统乘势而上破新题,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力争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保护第一 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物部门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加强文物法治建设,筑牢“应保尽保”法治屏障。国家文物局全力配合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研究推进长城、大运河、红色资源保护法规建设。山西施行《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打通文物安全责任“最后一公里”。浙江出台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实行分类分级保护。陕西推进《陕西帝陵保护条例》立法,加强陕西长城、石窟寺等重要文化遗产法规建设。新疆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以“量身定制”的法规为古城筑起“法治城墙”。

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践行“应保尽保”。组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实施普查总体方案及宣传方案,完善普查标准规范、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13个国家级普查试点县(区)基本完成实地调查。完成全国6大片区普查轮训,培训学员超12000人。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关于做好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加强普查数据底图、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专项规划体系等领域合作。各地积极推进普查工作,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市、县各级普查领导小组100%完成组建。各地陆续审议印发普查实施方案,开展地方试点与培训,落实普查经费与设备,普查第一阶段进展顺利。

推动改革落实和规划实施,解难点、疏堵点、促发展。国家文物局健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修订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部署的各项重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国家文物政策理论研究课题工作,围绕文物事业发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政策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山东推动建立覆盖考古发现到展示利用全过程、远古到近现代全时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全类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湖北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由26个部门(单位)组成的工作机制。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与部门协作,文物系统性保护迈出新步伐。国家文物局建立应县木塔保护工作省部协调机制,推进佛光寺等古建筑、莫高窟等重要石窟寺文物古迹保护修缮,指导川渝石窟国家遗址公园、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完成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第一批11处项目试点,引导各地在城市更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稳步推进国家长城监测预警总平台建设试点。

持续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拓宽文物保护保障渠道,着力破解低级别文物保护难题,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物领域。协同自然资源部完成55项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体系。举办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未来。

建立国家文物督察体制,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国家文物局发挥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和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组作用,推进落实《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北京推进文物智能巡查系统建设,首批28名专职文物安全巡查员正式上岗。内蒙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推动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和文物安全监测全覆盖。江苏开展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促进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福建拓展基层文物安全监督执法新路径,积极探索文物安全工作理念提升和管理提档的生动实践。

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助推人类文明赓续。国家文物局筹备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推动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等申报预备项目培育,持续完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后续保护管理。江西举办中国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考古·保护与申遗国际研讨会。湖北谋划建立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协调机制,强化国际合作,凝聚申遗共识。云南将永远保护好、永续传承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第一责任,走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新征程。

夯实自信之基 深化考古研究与科技创新

考古研究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实证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聚的发展历程。秉持“大考古”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全面提升考古工作水平,深化文明历史研究。国家文物局持续推动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做好良渚、二里头、殷墟、秦东陵、蜀道、南海深海考古等重点考古项目。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等项目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勾勒文明脉络,夯实自信根基。内蒙古持续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明确龙山时代河套地区聚落层级与社会复杂化关系。河南加快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设,整合力量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福建开展以壳丘头遗址群为代表的南岛语族考古研究,为探究早期南岛语族人群特征、生计模式、迁徙规律提供坚实考古学材料。陕西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联合考古工作覆盖中亚全境。

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促进地下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重大基本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工作。各地积极推动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提升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质效。天津持续做好主动性考古工作,推进《天津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落地实施。河北在“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境内考古发现8座古城遗址,调整海岳大街路线设计,大规模建设为历史遗存“让路”。江西加快推进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省级考古标本库房建设。四川深化三星堆考古研究与阐释,对标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考古遗址展示利用,加大考古成果阐释宣传。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指导发布《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今年春节至元宵节,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881.7万人次,远超去年同期数量。吉林以集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为核心,组织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修缮、展示提升系列工程,推进长白山神庙遗址保护利用和环境整治工程。安徽积极谋划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深刻阐释战国晚期礼仪制度、手工业发展和文化成就。河南高标准建设郑州、洛阳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实施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程。重庆按照“一园多点”模式推进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青海持续开展喇家、宗日等大型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有效推进热水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赋能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文物局启动“十五五”文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国文物云)建设,推动文物专有装备推广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中国。山西将“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纳入该省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围绕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永乐宫壁画等重要文物保护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江苏积极拓展“云上博物”“运河迷踪”“折叠黄泗浦”等文物科技创新应用新场景。广东成立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协同创新实验室,以海洋科技创新助推水下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编制《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继续推进“两链融合”项目。甘肃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15条“硬核”措施,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人才。

赋彩美好生活 推动文物传承发展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部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多元路径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文物局推广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经验,指导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好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展示,推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制定承德世界遗产城市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摸索形成更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多学科集成科技考古、闭环式管理文物保护、多业态融合价值转化、大社区共营全民参与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特色模式。各地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阐发精神内涵,充分彰显时代价值,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加快博物馆改革发展,优化文化供给服务。国家文物局加强中华文明展览展示体系建设,开展“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7358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天津10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要完善管理体制,深化博物馆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管办分离,赋予博物馆更大的自主权。江苏各博物馆寓教于乐开发高品质文化服务,让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与公众实现“双向奔赴”。河南建成开放殷墟博物馆新馆,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翻开新时代殷墟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新篇章。香港与河南深化合作,举办“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多角度、全方位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与研究展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征集推介,遴选产生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实施革命纪念馆提升计划和革命文物展览精品工程。北京、河北携手贯通“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七处点位串珠成线,带领观众重温“赶考”初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持续推动东北抗联革命文物考古、调查和保护利用,深挖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江西推动构建革命文物基础工作三大体系,建设革命文物保护管理示范地和研究阐释引领地、革命文物传承运用创新地和融合发展先行地。广东加强革命文物整体规划,开展香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调研。

建立国家文物鉴定体系,促进民间收藏和文物市场有序发展。国家文物局加强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推动建设国家文物鉴定中心,探索与地方共建区域文物鉴定中心,加快省级文物鉴定中心建设布局。上海深化社会文物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山东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开展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

促进交流互鉴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蔚为大观启众智,高山流水引知音。依托文物资源推出熔烁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推进文物合作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外事活动机制,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化文化遗产交流合作,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美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有效期顺延,为大国关系持续注入正能量。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丰邢叔簋结束四十载异乡漂泊,重归祖国怀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会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进一步深化中法文化遗产合作。中国文物工作者推进中沙塞林港、中埃孟图神庙、中突阿鲁斯遗址等既有合作。“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马可·波罗的世界”等相继开展,文明之光,互相映照。山西成立首个“全国台联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地”,为两岸同胞提供更多回顾历史、畅叙亲情、共同发展的机会。福建持续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交融,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

深化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传播品牌。国家文物局合作推出的《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七件作品获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以新形式浸润新阵地,展示中华文明恒久魅力。河南策划推出《星河幻想》中原奇妙游大型亲子文博类节目,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新时代好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湖南摄制纪录片《湖湘一万年》,推出文化类剧情综艺节目《万物友灵》,联动各地开展“简牍文化公益行”,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化时尚。新疆升级“文物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再现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盛景。

天地广阔,击鼓催征。文物工作者倍加珍惜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满怀信心奔赴奋进征程,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文物华章。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