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自树《文博赘言》的一些心得体会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晓东

image.png

2024年2月9日是中国农历除夕,下午5点多从智能信报箱取回马自树先生著《文博赘言》一书,以急切的心情先逐一阅看了书的目录,眼前一亮,第一感觉是全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实践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以后的日子里,选读了一部分文章,我深深感受到,就全书的价值和意义而言,远不是马自树先生自谦的“文博赘言”而是阐述守正、传承、创新、发展的正言,是见证历史之言,是一部新时代宣传文博工作正能量的优秀著作。

在阅读中,看了马自树先生写的万余言小传式自序与后记,对进一步了解该书著作的价值和意义有很大启发和帮助。马自树先生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宣部工作,与文博开始结缘,后到故宫博物院担任领导,具有了文博一线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到国家文物局担任领导十多年,仅有文物考古司未曾分管。我在国家文物局综合财务司时,马自树先生就是分管该司的领导。这些经历,使他兼具文博工作一线工作经验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工作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实践经验,为撰写高质量文博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加之他深厚的学养和理论功底,与时俱进的信念,促使他撰写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文章。在出版该书之前,已出版了《文博丛谈》和《文博余话》两部著作,现又出版《文博赘言》一书。文博工作实践守正创新、与时共进,成就了马自树先生的系列著作,成绩斐然。

《文博赘言》全书分为文博篇、讨论篇、记事纪念篇、历史篇、杂诗篇和附录,还附有20多幅珍贵照片。全书30余万言。现从已阅读的文章中列举数篇谈些体会。

在“文博篇”有一篇《“让文物活起来”的要义》的文章,提出了七点内涵要义。其中之一是“要深入研究和阐释文物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滋养观众,使观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一点,我认为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根本要求,也是前提,是基础。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内涵博大精深,不系统抢救、保护,不深入挖掘价值,不系统研究阐释,就失去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真谛。七点内涵要义的最后一点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扩大文物的活动空间”。我认为这一点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媒体传播手段展示、传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文物背后的故事等文化内涵,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应该服务内容,缺乏文化内容的形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记事纪念篇”,有一篇《参加通过〈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外交大会的简况》,在《自序》中有一段“外交大会”,两者互补,内容丰富。在“外交大会”一段中写道:“大会上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追索的时效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对善意持有要不要补偿,补偿多少问题。”外交大会通过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是中国参与制定的第一个国际保护文化遗产公约。我曾两次参加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召开的讨论、制定该公约草案的政府间专家委员会会议,在最近做的“百科学术大家”系列访谈中,我谈了当时在政府间专家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代表就追索时效问题、善意持有人问题、追索人有权在规定之外采取措施追索等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外交大会通过的公约文件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我也参加了外交大会,在中国政府代表马自树在外交大会通过的公约最后文件上签字时,我拍下了签字的珍贵影像(见书后图片7),记录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马自树先生的文章,是一份记载公约诞生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文博篇”中,有一篇《文物工作部分语汇初识》,对“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处理考古与基建关系的‘两重两利’方针”“大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四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原则: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等17条语汇的来龙去脉和内容作了概述。阅读这些语汇,我认为它们是文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曾承担了2007年度质检公益科研专项项目《文物术语研究》课题。我参加了该课题研究中期评审和结题评审。在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的终审会上通过了课题结项。但后来未见正式出版。我认为在文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文物术语的研究和规范。

在“记事纪念篇”中,有一篇《跨国大案——追索英人文物走私案记事》,自1995年至1998年详细记录了追索英人走私文物大案的历程,曲折、复杂,艰苦斗争,事实清楚,内容丰富。这是一次中国运用法律手段,辅之以外交交涉,取得追索3000余件文物顺利回国的重要成果。“记事”是这次追索文物的真实记录,是一份十分重要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文物保护史,特别是关于追索文物流失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感到遗憾的是,目前文物部门没有一个专门收集、保管、研究、展示中国文物保护史珍贵资料和实物的机构和队伍,与我国是文物保护大国和70余年文物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极不相称。李让、赵夏已撰文建议成立国家文物保护史资料馆,几年前我也曾向国家文物局领导提出建议。新时代应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时不我待,希望早日看到结果。

《文博赘言》

作者:马自树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